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永久的回忆--黑龙江嘉荫县插队知青的岁月

知青岁月是激情燃烧的流金岁月,是无法淡漠的生活往事,更是铭心刻骨的历史烙印……

 
 
 

日志

 
 

美丽的沪嘉,我们的第二故乡  

2009-09-05 00:10:0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美丽的沪嘉,我们的第二故乡

                                           凌怡业

  1970年4月23日深夜,深一脚浅一脚地艰苦跋涉了十八里地的我,终于在漆黑的夜见到了点点移动着的微弱灯光。在拖拉机大灯的照明下,在盏盏马灯的引导下,我拖着疲惫的脚步,一头扎进了分不清东南西北的帐篷,衣未解鞋未脱,随身倒在还未来得及铺上被褥的白桦铺上进入了梦乡。这一夜睡得实在是深沉又香甜,铺上那尚未削净的白桦小杆枝丫扎着我的后背,上海干部为我脱去泥泞的胶鞋用热水洗脚,这一切的一切,我都浑然无知!
  第二天一早,我睡眼惺忪地走出了帐篷,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阔的黑土地。望东看,龙安方向一望无际;往南看,卫东岗上昨夜被我们几百人踩出的泥泞道路弯弯曲曲地看不到尽头;往北看,无边无际的山岗上长着密密的树林,一辆履带式75马力的拖拉机拉着一爬犁小杆在没有路的山岗上一路披棘斩棘地轰鸣着向我们驶来;往西看,同样是一片无际的山岗及树林,六大崮上高耸的瞭望塔清晰可见。难道这就是“棒打狍子瓢淘鱼,木耳猴头生满地”的“人间仙境”?这难道就是我们要扎根一辈子的地方?我的头脑里一片迷茫,女同学们顿时就蹲坐在帐篷边的圆木上痛哭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是这片土地,我却慢慢地对它产生了感情,有点爱上它了。沪嘉,你毕竟是我们上海知青的第二故乡,毕竟是我们曾经立志要用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把你改天换地建设好的沪嘉。有爱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能焕发出力量。于是,昔日荒芜贫瘠的“土豆村”福民屯,在我们知青辛勤汗水的浇灌下逐渐变成了美丽的沪嘉。
  沪嘉的山是美丽的,这是一种淳朴的毫无修饰的原始美。我工作之余,也没忘记去欣赏和享受那祖国边疆山里的美。
  记得一次我和严吉芳在后山砍小杆,中午来到了位于两山岗之间的一条小峡谷,峡谷的一边,一棵粗壮的椴树斜着伸向峡谷的对面,树下是一条静静的小溪。我倚躺在树杆上,耳朵里听见的只有微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只有偶尔的一两声清脆的布谷鸟叫声,只有身下小溪里那潺潺的流水声,除此之外,万籁俱寂。我忘却了人间的烦恼,仿佛来到了一个梦幻的境地。
  还有一次去伐木,休息时候,我躺在松树林中那松软的树叶上,阳光透过密密层层的松枝,像一道道明亮的箭投射在我的身上,耳边听着阵阵松涛声,地上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簇拥在我的身旁,这种感觉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浑身舒坦,心旷神怡。
  我们三连的宿舍正对着南面的卫东大岗,一年四季的变化为这片山岗描绘出了各不相同的色彩。春天来临,满山的树枝开始抽芽,山岗上一片嫩绿,还间杂着一丛丛的满山红;随着夏季的到来,山岗又会从浅绿逐渐变成一片深沉的墨绿;当秋风乍起时,山岗慢慢由绿泛黄,最后成为一片金黄色;冬天下大雪,一夜之间顿时又变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银白色了。每当夏天暴雨来临之前,就能看见六大崮顶上的瞭望塔被一片浓重的乌云笼罩着,隐隐还能看得见密密的雨丝间夹杂着的阵阵闪电。乌云和雨在风的吹动下慢慢向沪嘉靠近,终于到达头顶,顿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凌空而下。想不到广阔天地的雨景竟是这样的壮观,以前在楼房林立的上海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
  沪嘉的山不仅美丽,而且富硕,我曾经看到过狍子、野兔、獶头、飞龙、乌鸡、鹰和蛇,也看到过黑熊、野猪和狼。一次老洪大爷领我们上山采黑木耳,进山以后,一根根倒在地上已经腐朽了的柞树身上,密密麻麻地长满了鱼鳞般的黑木耳。我忙不迭地采摘,采完一棵,又看到那一棵树上的木耳更多,总觉得怎么采都采不完。我只顾着低头采着,当把布袋装满后,抬头一看,四周不见一个人影,举目四望都是一个模样,我认不出进来的路了,心里一阵着急,心想“不好,迷路了”。耸起耳朵再仔细一听,仿佛听到了不远处有人声,锁定方向后我立刻寻声去找,总算找到其他同学了,只见他们都像我一样低着头忘我地只顾摘木耳,如果没有老洪在,也会迷失方向。后来听老乡说,上山采木耳最好带把刀,采一会就用刀刮去一块树皮,这样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了。那天如果洪大爷不在,我们肯定是回不了连队了。
  窑场后的山顶上有一片平坦的地,每年的四五月间,会长出许多金黄色的金针菜,中间还夹杂着几朵鲜红色的叫不出名字的花。我经常会独自到那里去欣赏,金针菜未开花时确实像一根根金黄色的细针,而开花后又像一串串金黄色的喇叭花,十分的美丽。
  后山窑场边的小路旁有条弯弯曲曲的小溪,三连的木耳种植基地就建在那小溪旁。沿着小溪边那一排排用白桦搭成的遮荫棚下,是一堆堆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桦树杆。炎热的夏季,每天窑场下班回连队我都要路过那里,每次路过时,我总要走到那阴凉的木耳棚下,一朵一朵地把白木耳仔细地看过来看过去,在那刚刚发出嫩白骨朵的白木耳上,还悬挂着摇摇欲坠的晶莹水滴。一时间,我忘却了燥热,忘却了疲惫,心情顿时变得清新起来。
  沪嘉周围的山上盛产着金针菜、蘑菇、猴头、松子和木耳等山货,还有一种叫做“杜斯”的紫色浆果,酸酸的甜甜的,用绵白糖拌着十分的好吃。
  仔细回想起来,下乡的日子并不都是苦涩的,当我们把沪嘉视为自己故乡时,就会由衷地为沪嘉的每一处变化而喜悦,而激动,就会感受到上海知青的价值和能量。70年8月8日,沪嘉供销社开张,大家迫不急待地聚集在那里,开门后仅个把小时,金华火腿、绵白糖,猪肉水果罐头、虾酥糖以及粗糙嘣硬的饼干都被知青们一扫而空。70年9月11日,连队新宿舍建成了,同学们喜气洋洋地搬入新家,忙忙碌碌地布置着那块属于自己的仅一张床铺大小的“新天地”。70年11月1日,农场发电机正式发电,大家争先恐后地跑出屋门,凝望着农场夜空里那久违的灿烂灯光久久不愿回屋……。1970年除夕之夜,在温暖如春的新屋里,在热乎乎的火炕上,上海带队干部和我们一起辞旧迎新。大家欢聚在一起,开怀畅饮,放声高歌,孙海生一口气唱了十几段《沙家浜》,最后大家一醉方休。
  屈指算来,离开沪嘉农场已近36载。在此期间,我经常会想念那美丽的沪嘉,想念沪嘉的山山水水,想念那些曾经在一起战天斗地过的战友。“黑土地,不了情”,值此纪念沪嘉农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谨撰此文与大家共享。

                                            2009年9月4日写于沪上

 

 

  评论这张
 
阅读(10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