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永久的回忆--黑龙江嘉荫县插队知青的岁月

知青岁月是激情燃烧的流金岁月,是无法淡漠的生活往事,更是铭心刻骨的历史烙印……

 
 
 

日志

 
 

失散的学姐  

2007-06-06 16:50:0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1970年4月,我们中学有十人赴黑龙江嘉荫县沪嘉农场插队落户。走之前,有老师托我们给在嘉荫县富饶公社(现乌云乡)插队落户的同校上届学生带点东西。
  虽然未曾相识,但既然是同校高一年级的,那就是学姐了,捎带东西理所当然。于是我们去了她在南市的家。什么路记不得了,只记得典型的上海弄堂石库门房子,住着十八家房客。她家在二楼厢房,十分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父母已很年迈,具体带什么东西记不清了。
  到农场后,这位学姐专程从富饶赶到农场见我们。印象中,一张被风吹得红扑扑的健康的脸,高高的、结结实实的身材,爽快开朗的性格。一见面,我们就喜欢上她了。
  那时候,我们刚到农场,人地生疏,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他乡遇故知,又是自己学校的前辈,那亲热劲就不用说了。虽然她比我们只早到一年,但对这里的一切要比我们懂得多得多。她抚慰我们不用怕,告诉我们生活中需注意的点点滴滴,就象自己家里的老大姐,感觉非常温暖。
  以后她又邀请我们到她插队的富饶公社胜利大队去玩。记得那是在黑龙江边的知青宿舍,宽敞明亮的屋子,四五个女生住一个屋,比我们农场的宿舍可是强多了。屋前有木栅栏围成的院子,屋后是高高的白杨树和低矮的的榛丛,沿石阶穿过树丛没走几步就到了黑龙江边,一个美丽幽静的地方。
  富饶公社的上海知青大多是69年从南市区去的68届初中生。据我当时的观察,他们的生活比起我们农场的大集体生活来说,还是比较安定悠闲,至少没有那么多闹哄哄的运动和复杂的人事关系。但环境相对闭塞,人员往来也不多。所以对远道而来的老乡非常热情,谈笑甚欢。他们那里没有食堂,过得是集体户的生活,几个女生自己做饭吃,记得那次她们用香肠蒸饭招待我们。
  三、四年后,知青运动的理想主义激情渐渐退去,生活恢复了原有的严酷一面。我们在农场不时听到其他公社插队知青不堪忍受磨难而走极端的消息。如有一对知青伴侣结婚后有一子一女,因不能承担生活的重压,将子女送往上海后,双双上吊自尽,幸亏有人及时发现才幸免于难;有一女知青不能忍受劳作之苦,不得已嫁为农家妇,上海父母一怒之下与其断绝了关系……
  有一天,更为震惊的消息传来,说富饶公社有一上海知青欲偷渡黑龙江去苏联,已被边防军抓获,而这偷渡未遂的知青正是我们的学姐!
  我们不能相信平素老实巴交、吃苦耐劳、朴素开朗的她竟会走上这条不归路。
  据说和她一起走的是一个下放干部。当时他们两个已经到了江中的小岛,那位曾经当过海军的下放干部说他先游过去,让她在岛上等着他,许诺到了对岸马上派船来接她过去,并相约以亮三下手电作为信号。
  几个小时过去了,游过去的那位始终没有消息。黑夜中,又冷又饿的她按照约定亮起了手电。手电光很快被严阵以待的我边防军发现,几分钟后,她便被抓获了。
  当时的年代,“叛国投敌“意味着什么。
  她被判了十年徒刑。
  又过了几年,有传言说有人看见她穿着囚服在伊春扫街。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知青大多都回到了上海。我不知她是否得到减刑,也不知她出狱后的日子过得怎样。
  我时常想起她那在南市区的石库门老房子,想起曾托我们带东西给她的那年迈的双亲是否等到了女儿的归来。
  我只是希望今后这样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希望她现在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希望她的人生从此平安,一切都好。

  评论这张
 
阅读(9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